媒体关注-尊龙官网

发布日期:2020/12/23 13:04:44  浏览次数:   来源:中国能源报

“拉闸限电”罕见地在多地重现,揭示出我国能源电力清洁转型必须解决的矛盾:如何用经济性可承受的方式保障电网安全、满足社会用电需求。

  首先需要明确,湖南等地在负荷高峰时段内的有序用电,与曾经因发电能力不足造成的大面积、长时间缺电有质的区别。2002年“厂网分离”,被视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。这一举措为电力行业引入了竞争,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。自此之后,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,因电量不足造成的“硬缺电”很快成为历史。如今,湖南面临的是尖峰电力负荷难以满足的“软缺电”,其背后的诱因比曾经的电量短缺更为复杂。

  多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趋紧的关键原因在于,现有制度未能推动煤电完成“托底”“让路”的角色转变。“托底”并不意味着煤电要无限度地承担保障责任,“让路”也并不意味着新能源对煤电的单方面替代,煤电在承担基荷、调峰、备用责任的同时,理应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。但现实情况却是,电力系统并没有给煤电划定明确的职责边界。“托底”“让路”只停留在战略层面,缺乏具体的执行路径。煤电被“召之即来、挥之即去”,制度保障无从谈起。

  客观来看,在风电、光伏发电、水电、外来电均无法提供有效出力的当下,煤电成为保障湖南电力需求的唯一手段;且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,一旦极端天气等偶发因素急速推高需求,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。电力行业需要认识到,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电源格局下,越是大力发展新能源,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就越不可忽视。

  湖南煤电全部满负荷运行仍无法满足尖峰负荷的原因之一,正是因为湖南煤电在煤价、利用小时数方面存在劣势,连续多年没能新增煤电装机。如果可以建立容量补偿机制,或建设容量市场,煤电企业就可以通过容量电费逐年回收投资成本,同时将更多电量空间让给可再生能源。这样一来,煤电企业不再需要担心投资打水漂,电力系统也可以拥有足够的备用电源,清洁能源电力的生存空间不仅不会被煤电挤占,反而将更加广阔。

  需要强调的是,建立容量补偿机制、建设容量市场,并不意味着大肆重启煤电建设。对于煤电装机已经相对过剩的省份,可将部分煤电机组转为备用,并根据服役年限等为其提供容量电价,剩余煤电、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均可得到提升;而对于可再生能源占比较高、受自然因素变化影响较大的地区,适量新增煤电装机,为系统提供必要的备用保障,也并不会与清洁、低碳转型目标发生冲突。

  相比之下,“拉闸限电”固然是应对异常情况的有效举措,甚至不需要电力系统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改变,但长远来看,指令性的“拉闸限电”不可能成为电力系统未来应对供需矛盾的“底牌”。同时,作为电力强国,“拉闸限电”也无法回应人民对于先进高效电力系统的期望。

  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电力系统,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为前提。唯有立足现实需求,以科学、合理的机制引导电力系统效率提升,电力系统才能迎来一个绿色、安全又不失经济性的春天。


一键分享:

网站地图